心想事成
朋友們互相祝福時,常說:「祝你心想事成。」真的心想能成事嗎?當然希望是如此,否則這樣的祝福豈不是一句虛應的口頭禪?
可是,到底有多少人能做到心想事成呢?沒有人會去統計,因為大家都認為那只是一句給人希望和鼓舞的好話,沒有任何保證可以實現它,所以又有幾個人會當真?
就算有人說他有過心想事成的經驗,別人聽了,也只當它是巧合或運氣好而已,有誰會相信這樣幸運的事兒,還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呢?反正說歸說,聽歸聽,沒有人真正當它一回事。
事實上,心想的確可能成事,確實是一心存想就能讓理想兌現。例如心裡常記掛著一個人,過不久忽然就見著了他,這是正向的成事。又像心裡愈害怕或愈想迴避的事,卻愈常會發生,好像怎麼避也避不開,甚至覺得是自己招來的禍事,這是反向的成事。諸如此類的心想,正反向成事的例子俯拾皆是。
對於複雜的事,那可不是心想就能成事的。我們看看那些能立功傳世的偉人和名人,無論是文學家、音樂家、科學家、企業家、工程師、醫師、英雄名將或創紀錄的人,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:不僅全神貫注在理想上,更能鍥而不捨地在行動上試鍊再試鍊,有著不成功誓不罷休的意志。於是,將自己調教成和理想能相互呼應的身心特質,能敏感、精確而穩健地抓住每一個相關的訊息,所以機會就像自動朝向他們而來似的,讓他們成為能夠功成名就的幸運兒。
實際上絕不是那樣,所有不朽的功業,光說不練是不會成事的,只有手腦並用才可能事隨心願轉;反過來,只動手而不動腦也不能成事,所謂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」,就是說心想和行動要配合起來,才能達到成事的充分要件。
為什麼手腦並用可以成事呢?這好像是多此一問,在沒有接觸到生命信息場的現象和性質以前,我的確會覺得這是無事生非的問題,甚至會認為是莫名其妙的發問。可是,在稍微明瞭信息世界的狀況以後,才知道信息場的認知可以解釋「心想」和「成事」的關聯性。這種新知識,不僅發現兩者的因果關係可以用信息場串聯起來,也發覺心想而能成事的機會率,大部分都操控在有心人的手裡。
大自然裡充滿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無法感知的信息波,只有扮演意根主要角色的大腦,才可以其靈敏度覺察到一部分信息波。心靈的開發程度愈高,能感知的信息波也越多。生物的心靈不僅能接收信息波,也能創造信息波,改變周遭環境的信息場。在佛經裡,信息波被稱為「法塵」;在中國的文化裡,則稱它為「?」。不管是怎麼稱呼它,都認為它是存在的東西。它與天地萬物不斷交互作用,達成各種機制與動態的平衡狀態,萬物在吸吐信息波的選擇裡,呈現了各自的物理和化學的特性。
生物都具有物質和心靈的雙重性,心靈能接收和發射信息波之外,還能詮釋信息波的文化意義,透過人體六根所感知的信息波,都要經過大腦逐一賦予意義,才能形成完備的辨識與認知。大腦既是資訊處理的總部,也是感官之一,它整理六根所感覺到的信息波,讓心靈來辨識和判斷。心靈才是認知功能的主宰者,而大腦只是副手而已。心靈發射信息波時,會透過大腦傳遞訊息支使身體的生理,也會改變周圍環境的信息場,造成氣功師常說的「氣場」。
當一個人的心靈專注地想一件事情時,他會持續發射穩定的信息波,身體處在這種波動的振盪下,相似頻譜的周遭信息波即能引發他的感覺,使他注意到相關的訊息,產生相關的靈感,在身體四周出現特殊的信息場。《華嚴經》上說「如是思惟,則如是顯現」,就是這種機制的展現。想賺錢的人,四處都看到錢的影子;談戀愛的人,不管情人對他的顧盼是多麼輕微,都會令他怦然心動;逃亡的人總是風聲鶴唳。身心一旦如此,身旁的信息場也相應變化,使身心信息波的共振愈來愈相應,感知的明確度愈好,愈能掌握成事的機緣。
「英雄造時勢」,能專注心想一事的人,會轉變環境以契合理想。當機會和條件趨近成熟時,做起事來也就水到渠成了。因此「心想事成」絕不是妄想,必然是正確而持恆的思惟,繼之以行動的適時配合,才能營造出有利於成事的信息場,如此成事豈非理所當然?
留言列表